嘉靖三十八年(1559) 是年,程鄉(xiāng)縣(今梅縣)邊遠的豪居都(今仁居)林子營設立通判府館,協(xié)助閩、粵、 贛三省的州府官員督運糧草,緝捕人犯等,并加派軍隊彈壓“盜寇”,于是筑土城。 嘉靖四十年(1561) 是年,當政者以程鄉(xiāng)縣豪居都為基礎,復議割程鄉(xiāng)之石窟一圖、二圖,以及閩之武平、上杭、贛之安遠、廣東之興寧5縣所割之部分地域,籌備成立新縣。 稟靖四十—年(1562) 5月,于豪居都林子營設立縣治,廢除通判府館,因其界于武平、安遠之間,故名平遠縣。打破省界,成立新縣,初隸于贛州府,首任知縣王化。 嘉靖四十二年(1563) 5月,梁道輝與溫鑒聚集東石、石窟3000余眾造反,知縣王化統(tǒng)鄉(xiāng)兵追殺至壇嶺,眾 遂出松源,轉(zhuǎn)攻贛、閩的寧化、瑞金。贛、閩兩省官兵協(xié)進,斬殺400余人,道輝、溫 鑒負傷奔還,為王化誘擒,解軍門梟首。 是年,知縣王化建大成殿孔廟。至明崇禎年間重修,但清初毀于兵。順治十二年 (1655)重建正殿為大成殿;左為名宦祠,右為鄉(xiāng)賢祠。 清光緒十七年再修,全殿兩側(cè)有房屋六間,背面草地一畝。 嘉靖四十三年(1564) 是年,循省界調(diào)整縣域改隸。將福建之武平、上杭和江西之安遠所割之地區(qū),分別 歸還福建、江西所轄,以廣東程鄉(xiāng)縣原折之豪居都(后改義田都)石窟一圖二圖,及興寧縣之大信一里,增析程鄉(xiāng)之義化、長田、石窟三都,重劃合并為平遠縣,改隸廣東潮州。 是年,田坑梁國相、梁海等,聚眾700余人,于枚子畬東坑發(fā)難,將與葛鼎榮同過 江、閩。知縣王化見城垣未固,先寄家人于會昌縣;后督鄉(xiāng)兵迎戰(zhàn),梁國相、梁道仁、梁 道武及眾從200余人被捕。 3月,大雨水,烈風雷雨,水漲山崩,程鄉(xiāng)、平遠均受災。 嘉靖四十五年(1566) 2月,疾風雨雹,雷雨交作,雨雹大如甕如斗,室屋破壞,人物觸之皆死,程鄉(xiāng)、平 遠均受災。 全縣戶1352戶,口 6160人。 隆慶五年(1571) 5月,大水,久雨水暴漲,田疇崩陷者多,秋無禾稻。 萬歷四年(1576) 知縣劉孕祚于正北建鎮(zhèn)山樓、警鋪13間,雉堞895,水窖四城下,三面俱溪,惟北 城筑嶺脊,并將土城擴大至周圍500丈,高1丈2尺,墊石為基。 萬歷六年(1578) 首次編纂《平遠縣志》,知縣劉孕柞撰序。 萬歷九年(1581) 稅征實行“一條鞭法”,將田陚、徭役和雜稅合并在田畝上,從實物稅改為貨幣稅。 萬歷十一年(1583) 正月開工,疏鑿自縣城東門至差干圩20余里之河道。從此可由縣城東門行船至差干,到武平下壩,下達潮州。 萬歷二十年(1592) 正月28日未時地震,有聲如雷,屋壁亦有震動感。 萬歷四十年(1612) 全縣781戶,6135人。 天啟四年(1624) 邱維岳中舉,為開縣后第一位舉人。 崇禎二年(1629) 蘇俊、韓元、龔義、鐘岳、湯慶等糾黨造反。知縣金一鰲于2月15日,誘擒縛殺之, 余黨250盡殲。 崇禎三年(1630) 春,縣內(nèi)發(fā)生瘟疫。 崇禎四年(1631) 2月,縣內(nèi)義軍首領鐘凌秀、鐘復秀率千余人攻武平的高梧。11日經(jīng)武平中堡攻永 平寨,擊敗官兵2000多人,擒斬守備吳奇勛、把總羅器、所百戶王國輝、千戶祝禧等200 多人。3月,平遠、武平、上杭農(nóng)民起義軍在高捂打敗各縣官兵的聯(lián)合“圍剿”,擒斬千 總林應龍、指揮黃應官等百余人。 崇禎六年(1633) 是年水災,大饑。 崇禎七年(1634) 析地分縣;析平遠之石窟一圖、二圖、并析程鄉(xiāng)之龜漿二圖、松源二圖,合并成立鎮(zhèn)平縣(民國初年改為蕉嶺縣)。 全縣戶口: 515戶,2291人。因一部分戶口割入鎮(zhèn)平,故人口比初建縣時少。 崇禎十年(1637) 韓元勛中三甲第二百三十八名進士,為開縣后第一位進士。 崇禎十三年(1640) 知縣王聘臣重修舊城(增高)。城周520丈,東西南三面臨溪,北倚山無池。 崇禎十六年(1643) 5月,淫雨連旬,至17日晚大雨如注,溪中水溢數(shù)丈,漂沒民間廬舍,山崩裂,是歲歉收。
|